1. <dd id="3uwyn"></dd>
      <dd id="3uwyn"></dd>

      歡迎訪問歷史隨心看

      歷史趣聞雜談 揭秘紅樓夢 中國歷史 抗戰歷史 歷史紀錄片
      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歷史> - 正文

      清澗起義為何失敗 清澗起義的意義

      2020-05-19 08:07:29 歷史 獵歷史 1182°c
      A +  A -
      清澗起義的失敗可以簡單歸結為4個原因,這場起義沒能成功固然遺憾,但并不代表它沒有任何意義,恰恰相反,它有非常重大的歷史意義,包括開創西北地區武裝斗爭的“先河”、喚醒陜北人民奮起抗爭的意識、培養和鍛造一批革命的骨干以及奠定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基石。
        清澗起義為何失敗   清澗起義為何失敗,歸納起來,主要有以下幾條:   一、是起義部隊政治上沒有形成一個堅強正確的領導核心。特別是主要領導人李象九在關鍵時刻政治上動搖,不能正確地執行黨的決定,不采納謝子長、唐澍等同志的正確意見。   二、是軍事上指揮失當。部隊在起義后沒有乘敵軍尚未集中之機,主動出擊;各個殲滅分散孤立之敵,而是按兵不動,坐失良機。待敵人集結兵力使我軍處于被動挨打地位時,又驚慌失措,盲目突圍,使部隊受到很大的損失。   三、是參加起義的部隊成份復雜。這次起義基本上是在舊軍隊的基礎上搞起來的。雖然作為骨干力量的李、謝兩個連大部分由共產黨員組成,但那時還未能在連隊中建立起強有力的黨的基層組織,對部隊特別是黨員缺乏堅強的政治思想工作,所以,一遇困難挫折,不少人就悲觀失望,動搖,逃跑,以至叛變投敵。   四、是這次暴動沒有和工農革命群眾結合起來。當時沒有提出,也沒有著手解決廣大農民群眾迫切要求解決的土地問題。因此沒有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參加和支持,基本上是孤軍作戰。結果,起義部隊終因寡不敵眾,被強我數十倍的敵人打散了。   清澗起義的意義   一、開創了西北地區武裝斗爭的“先河”   清澗起義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它的首義精神。陜北地處西北一隅,長期以來地廣人稀,經濟文化落后,優秀的外來文明很難引入。1919年,參加五四愛國運動的榆林籍學生李子洲等回到陜北,打開了陜北了解世界的一扇窗,從此新文化、新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在陜北漸漸落地生根,傳播遠揚。1924年11月,在李大釗同志的直接領導下,陜北第一個黨組織中共綏德小組在綏德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創建,從此,遍布榆林各地的黨團組織如雨后春筍般建立和發展起來,迅速燃起陜北革命的烈焰烽火。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,黨領導陜北人民建立起來的基層組織和發展壯大的黨團隊伍,在國民黨“清黨”反共的殘酷鎮壓下被迫轉入地下,大批黨員被捕入獄或逃亡求生,中共綏德縣委、中共佳縣縣委和中共榆林地委也相繼解體,革命運動全面陷入低潮,社會時局動蕩不安。然而,就在此時,一道閃電劃破了籠罩在人們心頭的陰霾,清澗起義爆發了!起義打破了國民黨在陜北統治的牢籠,打響了西北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,點燃了陜北武裝斗爭的星星之火,也宣告了黨在西北地區獨立領導革命武裝斗爭的開始。   二、喚醒了陜北人民奮起抗爭的意識   清澗起義吹響了陜北人民覺醒和奮起的號角,匯聚起黨領導人民開展武裝斗爭的強大力量。1927年,國共合作破裂,西北軍閥馮玉祥實施“清黨”暴行,陜北軍閥井岳秀自1914年駐軍榆林以來,擁兵自重,獨霸一方,號稱陜北“土皇帝”,借此時機,緊隨馮玉祥在陜北到處捕殺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。1927年8月,陜北黨組織的中心綏德四師被查封,黨員師生被驅逐,進步書籍遭焚燒,校長常漢三被軟禁。隨后中共綏德縣委書記蔡南軒、宣傳部長關中哲等被捕入獄,中共榆林地委負責人馬云程、郭洪濤、周家干被通緝,中共佳縣縣委負責人杜嗣堯、高錫爵、高光祖被迫外逃,陜北黨團組織和共產黨人遭到嚴重迫害。正當人們恐懼和無望之際,清澗起義爆發了,猶如黑暗中的曙光,再次燃起陜北人民革命的希望。起義隊伍臂纏紅綢,規整劃一向南挺進,一路高歌猛進,所到之處秋毫無犯,人們看到共產黨依然在身邊,共產黨人愈挫愈勇、百折不撓。武裝斗爭旗幟高高飄揚,再次照亮革命前進的道路,激發起人民奮起抗爭的信心和勇氣,鼓舞著更多仁人志士投身革命斗爭的歷史洪流。   三、培養和鍛造了一批革命的骨干   參加清澗起義的革命先輩是最早接受共產主義思想的優秀陜北兒女,他們果敢堅毅、熱血豪情,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,甚至獻出寶貴生命。李象九、閻揆要、閻紅彥等黨的領導干部,在經歷了清澗起義的失敗后,更加堅定了繼續革命的信念,逐漸成長為西北革命斗爭的先鋒和精英,成為黨的領導干部和高級將領。清澗起義之后,李象九同志長期從事黨的革命工作,1949年代表陜西民建出席了開國大典;閻揆要同志在黨內長期從事軍隊領導工作,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,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;閻紅彥同志在革命戰爭年代戰功顯赫,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貢獻突出,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。當然,歷史更不會忘記唐澍、謝子長、白樂亭、白雪山等革命先烈,是他們英勇無畏、捐軀救國的偉大犧牲精神,點亮了清澗起義和陜北革命史的熠熠光輝。今天,清澗革命紀念館的英烈紀念碑上,莊嚴記錄著在清澗起義中犧牲的每位烈士的名字,他們的光榮與夢想將永遠鐫刻于歷史的豐碑。無論是犧牲在清澗起義中的先烈,還是清澗起義后成長起來的革命先輩,他們都是民族的脊梁、祖國的功臣,是陜北人的驕傲,他們的精神光照千秋,永垂青史。   四、奠定了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基石   清澗起義開辟的武裝革命道路,為黨在西北地區建黨建軍工作、開展工農運動和建立革命根據地積累了寶貴經驗,奠定了堅實基礎。清澗起義爆發后,部隊南下北撤西退,在沉重打擊國民黨反動軍閥的同時,也在陜北、渭北、隴東等大片區域播撒下了武裝斗爭的火種,將武裝革命的思想深耕于人民的心中。起義失敗后,參加起義的領導人分赴各地繼續開展革命斗爭,謝子長、唐澍、閻揆要等同志組織領導的渭華起義,將西北武裝革命斗爭推向新的高潮;白樂亭同志回到綏德、米脂、府谷等地,為恢復和發展地方黨團組織作出了重大貢獻;閻紅彥、白錫齡等同志在山西開辟的根據地,創建的晉西工農紅軍游擊隊,后改編為“紅二十六軍”,成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武裝力量。在清澗起義的引導和鼓舞下,陜北黨組織不斷發展壯大,1928年4月陜北特委成立,不斷開辟的陜北革命根據地,成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全國碩果僅存的紅色根據地,為中央紅軍長征取得最終勝利提供了“落腳點”,也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奔赴抗日前線的“出發點”,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。

        選擇打賞方式
      微信贊助

      打賞

      支付寶贊助

      打賞

      標簽:

      精選評論

        

            


      猜你喜歡
      亚州A片AV

        1. <dd id="3uwyn"></dd>
          <dd id="3uwyn"></dd>